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诺曼.白求恩是一个英雄,但是人们对他早期的生活并不了解,事实上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唤起了他为正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在青年时期,白求恩的世界观深受基督教家庭的影响。他的祖父是一个医生,也是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的一个朋友,他的母亲结婚前就已经是个传教士,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城镇的基督教(长老会)的长老。
他成长于社会变革时期,贫困和不公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一个年轻人,白求恩选择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习,到一个叫埃弗里特学院的新组织去工作了一年。这个组织鼓励年轻人到遥远的尚待开发的北部地区,和新移民生活在一起,帮助新移民学习英语和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方式,陪他们度过这一艰难时期。
一百年前,数万欧洲穷人获准移民到加拿大,这些新移民的教育程度低,几乎不懂英语。在条件艰苦的加拿大地盾地区(高海拔,岩石覆盖地表),劳工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工作种类,要么切割搬运木材,要么从事井下采矿作业。白求恩在白天和这些新移民一样从事艰难的工作,在晚上和周末就给他们上英语课。
埃弗里特学院是慈善组织的一个早期例子,它们鼓励年轻人用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去帮助他人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是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白求恩又一次中断了他的学业,去战场上当担架兵。这把他带到了战争的前线,在那里他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战争创伤的第一手知识:在那样危急的条件下士兵往往会由于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救助而死亡。
从战场归来以后,白求恩继续他的医疗培训,毕业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成为执业医师。然而由于他在伐木营地接触到肺结核病人,他也被传染了肺结核。他被分配到一个疗养院,在那里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也慢慢地接受了肺结核病患者可能较早离世的事实。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求恩得知了一个新的实验性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即通过手术造成肺塌陷,这样感染的肺就有机会自愈。白求恩坚持用这种方法治疗自己的病,几个月后他的肺康复了。这一经历使得他的医疗兴趣转到了胸科学,不久就成为治疗肺结核和肺部紊乱的专家。
作为一个医生,白求恩获得了在加拿大一所顶尖医院的工作机会。但是抱有着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白求恩依然继续寻找机会投身社会正义和服务贫穷的人民。他参与到挑战医疗机构的弊病,剔除医疗行业的利润驱动,还参与他职业范围以外的工作如在蒙特利尔创立了一个为穷人的孩子提供资助的艺术项目。
随着西班牙内战的爆发(1936年),白求恩准备离开舒适的城镇医疗事业,前往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前线经历苦难。从他早先前线的经历,白求恩知道如果能及时地给战场上受伤的士兵输血,将会拯救很多的生命。为此,白求恩创办了一个加拿大组织,这个组织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流动输血服务中心。他因此赢得了西班牙人以及反法西斯主义的人们的尊重。
白求恩的个性总是一刻也安定不下来甚至有点急躁。他非常积极地处理不公的问题,并为积极寻找办法去解决穷人和受压迫者面临的难题。他发现自己与左派政治运动的理念相似,而后成为加拿大共产党的活跃成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白求恩投身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中。白求恩大夫生命的最后乐章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奔赴战争前线,在中国延安和毛泽东并肩战斗,竭尽全力地实施医疗救助,使得他在中国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然而,和白求恩一起从上海到延安的一位加拿大传道士同时也是一名护士的珍.艾文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知晓。她在作为为白求恩的助手兼翻译和白求恩一起工作之前,就已经在中国工作了五年。 珍.艾文1988年在加拿大去世,死后她的骨灰运到中国,葬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烈士公墓,白求恩的骨灰也安葬在这个公墓。另一位与白求恩在中国并肩战斗的中国移动医疗分队的同事是理查德•布朗大夫,他曾是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这些小人物们也都为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如今却被大大地遗忘了。
被视为英雄绝不是白求恩的初衷,他认为好的生活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勾画出了具有人道主义和无私奉献传统的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白求恩是一个超越他的时代的人,他提倡“公费医疗”,这一想法后来在另一位伟大的加拿大人的领导下在我的家乡——萨斯喀彻温省实现了(将在人道主义和慈善工作这个主题的后一篇文章中介绍)。
关于白求恩的传记有很多,其中有一本我要特别推荐一下,作者叫艾德丽安•克拉克森,是加拿大华人,她曾经出任加拿大总督(女王的官方代表)。她的传记的封面如下 。
For more information, check out the following links:
查阅更多的信息请参考下面的链接:
Wikipedia article on Norman Bethune 维基百科上诺曼•白求恩的文章
The continuing work of the Frontier College organization 埃弗里特学院组织的后续工作
Bethune’s lif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中国人视角下的白求恩人生
For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click here.
First published: 2011/11/14
Last revision: 2017/03/23
He was a Christian, I have no idea about that before.
Born of Christian parents (Christian church pastor/leader)… but does that make him a Christian? Maybe… In fact, in his youth he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a missionary!! Later in life, people may say that he “lost his faith,” or maybe he was just looking for practical ways to “live out his faith,” but could not find a suitable way to do it within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Christian service. Rather, he chose creative new approaches that most Christians did not (at that time) understand or agree with. But Christian values seemed always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life.